网站访问量
生态·符号·记忆:昆仑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实践
杨颖;杨子思;青海“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为昆仑文化与河源地区的历史关联提供了实物证据,凸显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根源性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价值。昆仑文化通过生态、符号与记忆三重协同作用,构建了从地理空间向精神家园升华的有效路径。生态上,昆仑山作为“中华水塔”奠定多民族共享的生态伦理与家园认同。符号上,神话、仪式与艺术实践将其转化为情感纽带,弥合文化差异。记忆上,历史整合与当代传播使文化基因融入日常生活,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叙事框架。青海实践表明,昆仑文化以地方性经验激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凝聚力,逐步实现从地理空间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升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话语体系建构
汶莎莎;王安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涵盖了史料体系、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作为思想传播与共识凝聚的关键载体,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承载着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内涵,传递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话语体系构建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创新,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守正创新,坚持“两个结合”的内在依据,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逻辑,并以政治性、观点性、方法性、表达性及传播性话语体系作为核心要素,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研究支撑。
苗语示证策略类型及演进路径
罗兴贵;杨世梅;杨楠;示证范畴是表达信息来源及可信度的重要语法手段,苗语的示证范畴主要利用词汇手段来实现,并非使用语气助词和语法化手段进行示证标记,故称示证策略。苗语示证策略是一个句法—语用范畴,并没有语法化为语法范畴,只能通过词汇、句法结构等来表达。根据Aikhenvald的示证范畴研究,结合苗语的语言事实,可将苗语示证策略系统分为一般广义示证系统和特殊广义示证系统,其中一般广义示证包括感知示证系统、推测示证系统、报道示证系统和无标记示证系统四类,这些系统类型都以动词接小句来表达示证意义;特殊广义示证即痕迹示证系统。同时论文还从语用、示证语标记来源及其进化路径等方面描述了苗语示证策略的特征。
西双版纳傣语的否定副词bau35和pai35
玉腊光罕;岩温罕朋;西双版纳傣语否定副词中,除bau35表示疑问时后置,均前置于其所修饰的成分;bau35“不,没”主要表否定,pai35“不,没,别”兼表否定和祈使;pai35和bau35之间存在搭配对象、使用句式的范围、体范畴表达、语气词的使用等的差别;pai35“不,没,别”由实义动词pai35“丢弃”语法化而来,语法化过程产生了调值混淆的现象,bau35“不,没”可以与其他成分组合词汇化为副词、连词、助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
边缘激活:晚清贵州“沙滩文化”崛起的内在逻辑
王安权;黔北“沙滩文化”的崛起蕴含深层逻辑,自明万历年间黎氏家族落籍沙滩,以儒家耕读传统为根基,经数代积淀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生态。其历史根源与黔北地区的农耕基础、儒学传播密切相关,当地知识群体在耕读传统的土壤中成长,通过学术互动培育文人代表,推动“沙滩文化”从地域乡邦迈向学术高地,实现文化辐射与突破,成为中国西南地域文化发展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