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数字媒体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王海亮;唐雯静;数字媒体通过数据采集、精准推送和互动传播,在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动能。然而,数字媒体赋能过程中仍伴随信息茧房、信息接收趋同、认知误区和价值分化等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公民素养降低、社会信任削减、文化价值失衡等不良后果,进而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为有效推动数字媒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正向作用,应打破“信息茧房”现象,规范算法价值导向,强化舆情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安全治理能力,从而为新时代民族事务的数字化创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博物景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
徐静;王欣;博物馆是现代民族国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国民共同价值的重要场域,承载着建构国家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使命。我国多个博物馆在践行这一目标方面成效显著,尤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有形有感有效的作用。博物馆的景观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着明显的互构逻辑。博物景观叙事既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也强化民族身份归属,还升华民族共同情感,它将政治话语和政治范式转化为日常实践中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从而潜移默化地强化了观众个体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发挥好公共空间博物景观叙事的政治社会化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动力。
佯僙语差比句的语序类型及其演化研究
罗利曼;比较结构是佯僙语中一个比较复杂的语法现象,用来表示人或事物在某种属性特征上的差异程度。佯僙语差比句主要有两种语序,即基准前置型"S+M+ST+A"和基准后置型"S+A+M+St"两种类型,这两种带标记的语序是在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背景下所产生的语序类型。由于佯僙语与汉语长期紧密的接触和互动,佯僙语在语法结构上受到了汉语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差比句语序类型。原本佯僙语的差比句可能遵循的是无标记的语序类型,但在汉语的持续影响下,这种语序逐渐向汉语的语序靠拢,使得有标记语序成为了主流。这一变化体现了语言接触和交融过程中的语法演变,其中佯僙语差比句语序类型吸收了汉语的语法特点,展现了语言间的互动与融合。
《学报》获评第一届“黔刊星编”最具影响力栏目
<正>近日,在贵州省高等学校学报学会开展的第一届“黔刊星编”优秀案例推选中《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开设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获评最具影响力栏目。
清代黔西南布依族碑刻类乡规民约的演进规律及其治理实践
崔超;明清时期,贵州虽已正式成为省级建置,但囿于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限性,加之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殊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土流并治,侧重在贵州民族地区实施民间自治。不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通过清水江文书实施契约自治,黔西南布依族聚居地主要通过将乡规民约勒石成碑,围绕刑事犯罪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秩序维系、市场经营规范、宗教事务管控等领域开展规约自治。一方面,清前中期,主要依靠布依族传统自治习俗,自发聚众协商,共同制施石碑式乡规民约,并逐步形成自治体系;另一方面,清中后期,伴随中央政权在黔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构建完善,逐步出现官方治理与民间治理并行共治的局面,且凸显出国家治理实践日趋民间化的规律,其集中聚焦在将官府晓谕逐步碑刻化、立寨化、民间化。清代黔西南布依族聚居地乡规民约的治理实践规律体现为治理轨道从民间自治走向官民共治,治理范围从常规对象扩展到新兴对象,治理方法从道德教化侧重衍生条款规制为主,治理特点从点线特征呈现面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