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文化认同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肖宗志;曾黎悦;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的政治升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对共享文化符号的认同,能够具象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基础;对共同文化记忆的认同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对共有文化理念的认同可以有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于此,在实践中应通过文化符号的共享传播构建认知认同,借助文化记忆的激活重构强化情感认同,依托文化理念的内化践行深化价值认同,实现从认知构建、情感维系到价值整合,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代锡伯族西迁文学中国家认同的深化机理探析
崔悦;当代锡伯族作家将本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融,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连,将本民族的发展置于国家的需要之中,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西迁之后“我们成了怎样的我们”等问题,给出了基于国家认同的回答。通过国家认同引领身份认同,将身份认同的重塑融合于国家认同的深化,这构成当代锡伯族西迁文学中国家认同深化的核心机理,体现了锡伯族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论布依族“六月六”节俗的农耕文化内涵
周永健;布依族“六月六”节俗,是农耕文化的仪式化表达,节日起源传说与稻作发明记忆伴生,节期设定暗含农事逻辑,节俗区域差异中实则有追求农事顺遂的共同诉求。“六月六”节日祭祀包含多维农耕文化符号建构,既有立体化涉农神灵祭祀,也注重生产技艺活态传承,禁忌与仪式包含农业生态智慧。节日活动凸显农事诉求,既有丰歉预测,也注重灾害防控。“六月六”节日活动,满足农隙休闲与社交需求,且关切乡村社会秩序构建与经济发展。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及发展变迁
毛霞;甘庆超;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贵州区域电影中占比较大且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已有六十多年创作历史。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49—1976),主要取材于民族民间传说进行阶级文本创作;发展期(1977—1999),在多元话语争鸣中坚守国家话语表达;繁荣期(2000年至今),以“原生态”电影引领多元化创作。从数量少、类型单一、发展缓慢到产量跃升、类型多元、发展势头迅猛,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取得了可喜成果,这不仅与国家推进中国电影业的不断深化改革紧密相关,更与贵州自身的少数民族资源禀赋分不开。当然,贵州少数民题材电影也有其发展局限与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改进,以推动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和贵州区域电影更好发展。
试论《汉语大字典》第三版修订中碑刻异体字的增补问题——以贵州乌江流域碑刻文献为例
龙仕平;《汉语大字典》第三版修订将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补,除了订正错误字形、规范文献出处的标注和补充有关字形外,最主要工作就是各种异体字的增补问题。其中在碑刻异体字增补方面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增收条目要俱全,字际关系要厘清,注音要精确,释义要简练,书证和例证其始见例尽可能要提前,凡增补项目要反复考究等。只有周密地审思这些细节问题,才能认真实现修订的目的,达到修订的预期效果。